光前文化
李光前与厦门大学
李光前与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初创时期
1919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爱国运动使陈嘉庚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时,他在新加坡经营的实业正蒸蒸日上,在集美创办的各类学校也初具规模。为实现救国宏愿,他决心在此基础上倾资创办大学。陈嘉庚认为这是回乡尽义务,就是:“捐巨金以补助国家社会之发达是也。而补助之最当、最有益者,又莫逾于设学校兴教育之一举”。1921年,陈嘉庚倾资兴建了福建有史以来由华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高等学府,这也是陈嘉庚先生兴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极富闽南特色和南洋风的厦门大学芙蓉楼群
此时李光前才26岁,刚刚进入陈嘉庚谦益公司3年,李光前以他的才华与学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他能够跟欧美商家直接洽商与联系,外商认同他,也乐意跟他来往,使谦益的业务突飞猛进。工作两年,李光前就被提升为橡胶部总经理。据陈嘉庚在他日后出版的回忆录中称: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O年期间,谦益每年的盈利皆在八十万至一百万元之间。在当时来说,这已是天文数字了。
正是由于陈嘉庚在新加坡的企业经营顺利(李光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厦门大学在最初创办的几年里,经费充裕,教学、科研、基建、设备等方面都获得巨大的进展。学校采取重金礼聘名教授的方略,当时厦大规定:教授月薪最高可达400大洋,讲师200大洋,助教150大洋,而当时的私立复旦大学校长及专任教授的月薪最高仅200大洋。受优厚的待遇和先进办学理念影响,上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名流荟萃,仁人志士云集,组成了一支全国一流的师资和学术队伍,出现了一批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美国籍教授莱德的文昌鱼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办的反响,厦大生物科学研究也由此闻名海内外;伴随着植物学家钟心煊、动物学家秉志对厦门海洋动物、福建林业及昆虫和白蚂蚁的研究,生物学科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成为全国生物标本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社会科学的研究以教育学最有特点,师生联合组成考察团,到全国各大城市实地考察,采用参观与教学法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改进中国教育工作及教学方法的途径,直接为教育服务。在十周年校庆前后,院系设置从最初的师范、商学两部扩展为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和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教育、银行、会计、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十七个系。新建校舍四十多座,三千余间,面积五、六万平方米。增购图书十四万七千余册,生物和人类学标本一万八千余件,还附设有动物博物院、植物院、气象台、物理机器厂、煤气厂、制革厂等机构,备有充裕的机器、仪器和药品以供教学实验之用。形成“面向华侨、面向南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
但好景不长,从一九二六年开始,由于日货削价倾销和同行业的剧烈竞争,陈嘉庚所经营的各项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规模最大的橡胶品制厂,又因为陈嘉庚带头抵制日货而被放火焚烧。据他自己估计,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八年三年间,资产损失二百六十余万元,其中厦大集美两校经费即占一半左右。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货价暴跌,陈嘉庚的企业更如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但他对两校的经费却仍旧竭力负担。
1928年,李光前开始独立创业,虽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企业举步维艰,但在李光前的谨慎经营和科学管理下,南益公司慢慢挺过难关,开始发展起来,并渐有起色。他先后租下被汇丰银行接管的陈嘉庚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槟城、巴生的胶厂。接着,陈嘉庚有限公司在印尼巨港的福东树胶公司,由接管银行转售给南益。同时,南益也在一九三四年将业务扩展至泰国。这一年,南益获得四百万的利润,这使得南益称霸胶坛,李光前成为新的橡胶大王。在陈嘉庚“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的爱国兴学精神感染下,李光前与许多爱国华侨如: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黄迁元、林文庆、殷碧霞及新加坡群进公司,纷纷捐款相助,使得厦门大学得以支撑下去。
据厦门大学校史及有关资料记载,这一时期,李光前对厦大的捐助主要有:1932年,李光前在自身企业发展仍旧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捐助厦门大学经费计叻银一千八百三十三元七角六分,合国币三千五百元;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厦门大学一览》有关校史部分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迁元、林文庆、殷碧霞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二十余万元。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记述:民国二十五年卖树胶园四百英亩,成本十六万元,拟作厦大基金,每月入息约二千元。该款系李光前、陈六使各捐五万元,陈延谦一万元,李俊承五千元,不敷由余凑足之。在这笔基金中,李光前捐款部分占37.5%。以上历史资料表明,在厦门大学初创时期,李光前就曾给予重要的办学经费资助,这对于巩固厦门大学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帮助陈嘉庚在经济不济的情况下渡过难关,维持厦大的生存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光前对初创期厦门大学的接触和了解,除了通过陈嘉庚,另一方面通过与厦门大学校友的接触。1934年,李光前担任新加坡华侨中学的董事长,当时他所聘的校长薛永黍曾任厦门大学教授,所聘的教务长陈村牧是1931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李光前对薛永黍和陈村牧的工作非常满意,1937年,当陈村牧受命于陈嘉庚回国任集美学校董事长时,行前,李光前特设家宴饯行,并嘱咐陈村牧回国之后代为在他的故乡南安县芙蓉乡创办小学。以后的事实证明,厦大校友陈村牧为国专学校的成长和国光中学的诞生,都曾做出重要贡献,得到李光前的肯定。厦门大学的毕业生中有一批曾经在中学时就读于国光中学,既是国光校友,又是厦门大学校友。
建国后厦门大学扩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经费由国家负担,但陈嘉庚自认创办厦门大学“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因此他婉拒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挽留他定居北京的盛情,决定回到家乡福建,贡献余热,完成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扩建和重建,实现他长久以来未竟的夙愿。
厦门大学主体育场上弦场及建南楼群
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陈嘉庚,表示他愿意继续资助修复被国民党飞机炸毁的厦门大学校舍,同时加以扩建。他欣然捐献600万元港币,交由陈嘉庚统一筹划。为了合理使用李光前所捐助的这笔巨款,把厦门大学建设好,陈嘉庚特地成立了厦门大学建筑部,委任专人负责,招收闽南各地石匠、木匠、泥水匠一千余人,设立510个基建工场进行工作。同时,在龙海县石码镇设立砖瓦厂自己烧制砖瓦;石料多就地开凿石山取用,以节省运费;木材则向山区采购。对于当时需要从香港进口一部分钢筋、水泥和小五金等,陈嘉庚非常精打细算,非到万分必要,实在无物可代时,才同意进口一些。陈嘉庚再三告诫干部、职工:华侨无偿捐赠之钱来之不易,要节约使用他们的捐款,处处为多盖房子,盖好房子着想,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要用本省木材、本地石头、砖瓦盖房子比较便宜。反对盲目或多进口钢筋、水泥,避免国家很需要的外汇又给外国人多赚去。管理与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要反复思考,要像从自己口袋掏钱出来一样去着想。在使用李光前这笔巨款增建厦门大学校舍时,陈嘉庚从设计、绘图、备料至施工,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他每星期都要来厦门大学的工地两次,即使风雨交加,也准时来到。
从1950年起至1955年,由李光前捐款、陈嘉庚主持扩建的厦门大学新校舍,共计25幢,建筑面积59057平方米,使用面积38365平方米,建筑造价272万余元。总建筑面积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全校建筑面积的一倍。
建南楼群:位于厦门大学海滨,一排五座,坐北朝南;雄伟堂皇、拥有五千个座位的建南大会堂居中,两边分别为南安楼、成智楼和南光楼、成义楼。整个楼群东西相距三百余米,呈半月形俯瞰着上弘体育场,气势非凡。上弦体育场面积19400平方米、看台总长9170米,可容二万观众观看比赛,与建南楼群相依相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建南楼群成为厦门大学独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
成伟楼群:共两幢,均呈曲尺形二层楼,一幢靠环岛公路,一幢临近海滩。该楼群立面造型潇洒自然,活泼多姿:橙色庚瓦人字形大屋面,入门厅的主要部位以釉标红砖的清水墙与所有红砖砌筑的外窗楣的彩帘图案构成,白、红、绿色彩多样,互相衬托,砌筑精巧,玲珑秀气。
芙蓉楼群:共四幢,建筑面积15387平方米,普遍为三层楼,局部四至五层,造型美观、结构稳定合理,西式屋体通风采光好,中式屋面稳重美观、隔热、保温性能好。正立面外装饰的基本格调寓意深刻,一至三的红砖绿瓦示意春天红日,吉利永恒。四以白为主红白结合,示意粗中带雅,别具一格,有所作为。
还有丰庭楼群、国光楼群等,都体现了古今合壁、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简朴大方。
有教工宿舍楼国光一至三,男生宿舍楼芙蓉一至芙蓉四,女生宿舍楼丰庭一至三,厦大医院门诊部与住院部大楼成伟一、二两座。此外,还新开辟一个面积为19400平方米,看台(石阶坐位)总长917米可容纳20000观众的体育场“上弘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的系列海水游泳池(包括比赛池、练习池、水球池和儿童池四个),面积6000平方米。总计由李光前捐资、陈嘉庚主持的厦门大学扩建工程,耗资为293万余元。建国后这一时期的厦大建筑风格有新的突破,更加新颖别致,有的是骑楼配以绿栏杆,有的突出我国绿色琉璃瓦传统的民族风格,刚步入五十年代的厦门大学,宽阔的校园里,一座座白石朱顶、红砖绿瓦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巍峨黌宫屹立于秀丽的鹭江之滨,构成宏伟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色,成为新厦大的独特标志!陈嘉庚、李光前热心教育、报效祖国的精神和“乡情国恩跃然于建筑物之上”,“使得每一个人见了油然产生出敬仰和自豪的情绪。”
现将1950年至1955年李光前捐建厦门大学校舍的项目具体列表如下:
为了永久纪念李光前捐资扩建厦大校舍的功绩,陈嘉庚同意李光前不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校舍的意见,而用李氏祖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的县、乡、村名、校名和他儿子的名字,来给新建的楼房命名,以示捐资建校永志不忘,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为国储才的崇高精神。
建南大会堂:取福建省和南安县各一字组合为建南,全称为建南大会堂。
南安楼:按照陈嘉庚初创厦大时以地名命楼名旧例,以李光前原籍南安县来命楼名。
南光楼:寓意有二,一是颂扬南安县华侨捐资办学之光;二是从南安、李光前两词各取一字组成,间接地纪念李光前捐资厦大的功绩。
芙蓉楼:以南安县梅山镇旧称芙蓉乡而得名。
丰庭楼:丰庭是李光前宗族祖居地。
国光楼:李光前1942年独资创办的一所中学,当时取李光前父亲李国专和李光前本人名字的第一个字,组合成国光,以命校名为国光中学。厦大扩建的教工宿舍也采用此校名命楼名。
竞丰楼:以李光前家乡,南安梅山镇(又名芙蓉镇)李氏祖居的竞敏村、丰庭村各取一字而成。
成义楼、成智楼、成伟楼:此三座楼名系用陈嘉庚外孙、李光前三个儿子的名字命名。其含义一方面纪念李光前先生捐助建校所做出的贡献,另方面也期望李光前的后代能继承父志,继续捐资办教育,为社会做贡献。让李光前未尽的功业,代代相传。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解放前被日军轰炸的满目苍荑的厦门大学正是因为有了李光前先生的倾力支持,才获得了新生,办学条件有了重要的保障和改善。
1965年春,李光前回祖国观光和治病期间,曾由国专学校董事会办事处主任伍远资陪同专程到厦门大学参观,受到王亚南校长热情接待并陪同参观游览了校园。过后,李光前回到梅山,嘱托伍远资写了一封信给王亚南校长,了解厦大解放后的发展情况。随后,王亚南即给伍远资复了信,信中赞扬李光前热爱祖国、关心文教事业的崇高精神,详细地介绍了50年代厦大扩建校舍的过程和成绩,感谢李光前对厦大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曾国斌 / 石慧霞
(刊载于《厦大校友通讯》2013年第三期 总第45期)